1949年参加解放军,任见习文化教员和俱乐部主任。1953年转业到上海市房地局工作。1958年开始在《上海文学》、《萌芽》上发表散文、特写。60年代初执笔创作电影文学剧本《大浪淘沙》(合作,196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;1978年文学出版社)。
1965年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班学习。所写报告文学《力争上游》、《严师傅和第三次战斗》曾被《文学》选择成英、法文刊载。1973年出版长篇小说《飞雪迎春》上部(上海出版社;《文学》英文版曾选载)。1979年初调任《上海文学》小说组副组长,加入作家协会上海分会。
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《女儿回到要塞》(1982年《北疆》第二期)。还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《英雄与罪人》,并在《上海文学》、《安徽文学》、《文汇》月刊等刊物上发表《在繁华的城市里》、《半落青天外》、《藏龙卧虎》等小说。
马 骐
马 骐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。
1929年8月生,常州人。194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。一年后,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1953年从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毕业,入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为马列主义基础专业研究生。1956年毕业后分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,随迁西安交大任教,曾任陕西省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。
从事政治理论教学。先后教过马列主义基础、哲学、自然辨证法等课程。1980年后主要任务转为指导培养自然辩证法(科学技术哲学)专业硕士研究生。参与编写有关自然辩证法、科学技术史、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及科学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教材数种,发表论文数十篇,其中较有影响的有《科学认识与形象思维》等。
马时中
马时中 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。1932年3月15日生,溧阳别桥马家村人。早年就读于江苏省溧阳中学。1949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,后并入华东纺织学院学习。1953年从印染机械专业毕业后,分配到纺织部设计公司工作,50年代末转入纺织部研究院,1965年调纺织机械工程总公司(现为集团公司)。
长期从事印染和机械设备的设计。参 国第一代五四型印染设备试制中关键部件,即国内首次试制的平面密封进汽头漏汽问题。5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继英国之后的内加热式熔态金属染色机,60年代初搞超声波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,1965年获部成果奖,1965年设计的LM型还原蒸化机,采用巧妙的热工,顺利地解决蒸汽吸湿工艺,使该机独占全国市场。
1970年下放沙市后,独自承担六五型整套印染设备的技改,使沙市印染厂顺利完成援外任务。80年代回公司后,主持与组织国家六五攻关项目整套MB型毛印染设备的研制,为这两条线提供现代化设备。90年代初又提出重点抓轧洗烘蒸单元机械发展,并研制成功针轮式整纬机。
后从事研制迎接21世纪的新型2000系列印染设备。曾多次赴西班牙、法国、德国、荷兰及奥地利的国家参观、合作研究。专著有《轧洗烘蒸单元机械》,发表《厚哨超声发生器频率计算机》、《对我国将进入21世纪2000型染整设备的重要启示》、《评国际纺织机械的市场竞争及发展趋势》等数十篇论文。
业绩被收入《工程师大全》等20余种资料中。兼任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顾问。
马忠良
马忠良 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。1935年11月生,常州人。1956年4月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大地测量专业,分配到地质部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工作,1957年起,先后在国家测绘总局第三大地测量队、湖北地质局测绘队从事大地测量、地形测量等测绘工作。
1968年调沙市建设局,从事城市测绘工作,先后在沙市市建设局、规划设计院、城市规划管理处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测量队任队长,1989年任沙市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。在测绘行业推出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作出一定成绩。1968年主持沙市测绘工作后,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,购置各类测绘仪器,使测量队伍和技术力量得到有效发展,完成城市各项测绘。
在荆州——沙市城区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成了三等三角控制网,二等水准网及城区53平方公里的1:10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。1984年主持荆州城区1:1000比例尺地形的航空摄影测量,为1989年进行航测图更新及1992年沙市开展地籍测量奠定基础,为沙市的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测绘保障。
曾
获全国城市勘测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马清槐
马清槐 编审。1910年生,常州人。促进会会员。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系。曾任中学教员、教导主任、校长等职。建国后,历任常州私立西郊中学校长,出版总署编译局秘书,出版社编辑,时代出版社编辑,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组长,商务印刷馆编辑组长。
文章来源:《饲料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gy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509.html